航空煤油
第三个看点是区域高教体系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中国科学报》:《三体》里提到,光子是外星人比较低端的武器中的一种,那么,科学家看到的这个超高能光子有没有可能是外星人向地球发出的武器? 曹臻:首先,人为产生一个高能量光子是非常困难的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现在,我们更重要的事就是做数据分析,潜下心来产出科学成果。另外,假如说我们发现的这一颗超高能光子打到皮肤上,你一点反应都不会有,但如果许许多多高能量的光子,一直打在皮肤上就会受不了了。人类首次在天鹅座区域发现能量超过千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光子(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供图) 拉索2021年8月航拍图(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供图) 《中国科学报》:超高能光子与高科技美容技术光子嫩肤中的光子是否是同一种? 曹臻:这两种光子本质上讲都是一样的,但是用来照射皮肤的光子实际上能量非常低,而我们发现的是超高能的光子。《中国科学报》:《三体》里提到,光子是外星人比较低端的武器中的一种,那么,科学家看到的这个超高能光子有没有可能是外星人向地球发出的武器? 曹臻:首先,人为产生一个高能量光子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可见光就是能量比较低的光子,用这种光子照皮肤可能不会产生伤害,但如果能量再高一点,可见光就会变成紫外光,紫外光就会对皮肤造成伤害,所以如果用能量高的光子来照皮肤就不是嫩肤而是伤害了。
《中国科学报》:拉索有没有可能向公众开放? 曹臻:当然。少到什么程度呢?大概能量每上升10倍,光子的数目就会下降1000倍,这说明产生一个高能量粒子比产生一个低能量粒子费的劲要大得多,另外,我们地球有很好的保护层大气层,海拔低的地方大气层足够厚,会把这些粒子都吸收掉。韩福生说:航天领域的研究意义大、责任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战略和国际声誉,所以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相信这是每一个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有的觉悟。
而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又受限于天气或地理条件等限制,难以满足需要。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时间退回到2006年,探月工程二期已经进入紧张的工程实施阶段,而实现嫦娥三号在月面安全软着陆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最终目标。科研国家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 作为科研国家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主,大科学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围绕大科学装置开展科研攻关,完成国家重大专项任务,这个定位比较明确。
广开国际合作渠道,不断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材料研发关系到设计方案的成败。
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为了一块嫦娥钢,韩福生攻关多年,历经诸多艰难,但他说没什么。宋云涛说,从一定程度上说,大科学装置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人造太阳一旦实现,能源危机将迎刃而解,一些因能耗限制而难以开展的活动,比如海水淡化、星际航天等,可以大规模开展,进而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进步。
近年来,韩福生团队已经研发出不同特性的系列嫦娥钢,并实现了30吨级合金批量冶炼生产。EAST装置运行15年来,在稳态等离子体运行的工程和物理成果上继续保持国际引领。根据各科研单元的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科学规划、调整人员结构与层次。作为科研人员,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出成果。
如何实现?急需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要求强度适中、塑性突出、单位质量吸能优异、环境适应性良好。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讲,成功率已非常之高,然而对于航天任务,这样的产品合格率远远达不到要求。
不过,万里长征才迈出了第一步。为此,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大科学装置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其承载的意义早已不止追求科学目标本身。在天问一号着陆过程中,它们通过自身拉长变形和弯曲变形来吸收能量,牺牲自己以保护探测器顺利着陆。复合材料强韧性可调,但塑性不能满足所涉及要求怎么办?最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研究员韩福生率先研究出了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新型高吸能合金。通信信号由火星传到地球至少要十几分钟,无法实时监控,因此,这段异常复杂危险的着陆过程,也被称为恐怖9分钟。在进行着陆缓冲机构地面冲击试验时,提交的近2000件试验件中有两件拉杆出现异常断裂。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韩福生铆足劲头,从不合格产品的失效分析入手,探寻问题症结。编 者 距离地球3.2亿公里的遥远星球上,在约9分钟的时间里,从约2万公里/小时减速至0,在陨石、沙尘暴等恶劣环境威胁下自主完成一系列复杂降落动作,在着陆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星球表面。
发挥领军人才头雁效应和大科学装置磁吸作用,持续引进优秀科学家,努力形成靶向引才精准育才的人才工作格局。另一个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也在发挥重要作用。
得知消息,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有一群人兴奋之余,颇觉宽慰。实际模拟相关实验场景,重复熔炼过程,以复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提高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圆满登月,为天问一号圆满登陆火星做出了重要贡献,真正实现了中国深空探测器着陆缓冲系统的完全自主化。
单晶材料塑性优异,但强度不足。EAST装置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为自主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点和21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3100余名。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屡创新纪录,人造太阳装置持续燃烧 2021年12月,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再创世界纪录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的最长时间高温等离子体运行。基于嫦娥钢的新型水路桥梁防撞阻尼结构、直升机抗坠毁起落架、铁路减震器等结构实现了推广应用,为航天技术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做出了贡献。
天上明明有太阳,为什么还需要人造太阳? 这是人类让核聚变成为未来清洁新能源所做的努力。时间紧,任务重,再多困难也要克服。
这也是在嫦娥钢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组织调控技术形成的、具有极高吸能性的新材料,可以说是嫦娥钢的进化型。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探索月球和火星如此伟大的工程,会与一种材料的研发息息相关。
两种缓冲元件被分别安装在探测器的辅助腿以及探测器与腿部的连接处。此前,全世界只有4个国家有这种设施,我们现在是国际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之一,部分指标创造了世界纪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共运行了45万多个小时,为国内外15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开展了近2700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700余篇。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助理研究员赵莫迪指着两个元件说:嫦娥钢外表看上去与普通钢材并无二致,但它不仅可以很硬,还能像橡皮筋一样被拉得很长,既硬又软。
各个主体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从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从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到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共同构成国家创新能力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这是探测器着陆火星所需要经历的过程。
综合分析下来,设计部门提出的新型缓冲材料具有极大挑战性,没有固有经验可循,只能另辟蹊径,从基础研究源头出发,探寻创新的路径。一块嫦娥钢,牵动探月、探火工程 这就是由嫦娥钢制成的两种缓冲元件,分别是拉杆和限力杆。
截至目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有职工2700余名,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文化版今起推出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列报道,聚焦不同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故事,感受我国科研创新的强劲动能。